一、自主≠自能
自主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关键词。我们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,打破过去教师“满堂灌”、学生“全堂听”的教学习惯,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,是学习的探索者。在课堂教学中,教师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、宽松和谐的气氛,对学生应该多一点信任、多一些宽容,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。
然而,自主不等于自能、不等于自会、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教。有的课堂,学生自主有余,趋于自流,最后学生还是不能自会;有的完全上成自习课,教师不敢多讲,不敢多问,学生似乎成了学习的主人,然而一堂课下来却收效甚微。例如,有的教师在教学时,要求学生: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,喜欢怎么学就怎么学,让学生自定学习内容、自选学习方法学习后,教师让学生汇报交流时,学生汇报什么,教师就教什么,自己没有主见,教学没有主次,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,不见主导。须知,许多学生还不能自主,还不会自主,于是他们也不会珍惜教师给予的自主学习时间,更多的是在盲目的哄闹中浪费了时光。因此,教学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,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,如果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,自主就会异化为自流。我们既要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,更要反对教师跟在学生后面走。师生应在共同学习、平等对话、互相交流中奔向教学目标,而不是盲从。
二、开放≠随意
“课本为中心、课堂为中心、教师为中心”已成为过去,教学内容要向社会开放,教学形式要向生活开放,从而改变课堂孤立、封闭、僵化的弊端。优化教学内容,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、与儿童的实际经验相联系,引进时代的活水,充实、完善现行教材,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和使用,提高课堂教学效率。
然而,开放不等于随意。随意地补充教材,随意地更改教材,有的甚至根本不用教材,另起炉灶,忽视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,过多、地早地补充内容,海阔天空,甚至离开文本大谈从网上查阅的资料,这显然是不可取的。另外在方法上是否一定要靠上网、靠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图片呢?有趣的东西并非一定是有用的,图片不在于多,而在于精。
三、个性≠任性
我们的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、具有鲜明生命活力的个体。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,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,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,有着自己的成长背景。我们的教师已能够充分意识并重视在课堂中保护、培养、张扬学生的个性。例如,在教学中,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:“你想用什么方法做就用什么方法做”……于是课堂中呈现的方法越来越多。然而方法越多越好吗?例如,学习完《捞铁牛》后,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了怀丙和尚的办法后,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。学生的方法五花八门,用起重机吊;用直升飞机捞;把铁牛炸碎后捞……教师都一一给予肯定。在当时的情况下到底用哪种方法可行,教师没有总结,也不加以评价。细细想来,这样随意的到底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多少好处?
四、表扬≠促进
教育的目的在于不断地唤醒、鼓励、激励学生。新课程也强调要尊重、赏识学生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,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,帮助学生认识自我,树立信心,尤其是学生智慧火花闪现时,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。但是,我们现在的课堂却有着这样的现象,学生无论回答什么样的问题,无论回答得怎么样,教师都以“很好!”“你真棒!”“奖励你一朵小红花!”“你真不了起!”甚至于让学生奉命齐声机械地“×××,你真棒、啪啪啪”来加以肯定,长此以往,就把表扬的话语以这样的方式演绎成一种公式,这样的表扬对学生的发展到底有多大的激励与促进作用?
表扬不等于促进。因为,一味的表扬如一味的惩罚一样,对学生的发展同样有害。